四秩经彩 向质向新|同济经管40年 未来更可期!

发布时间:2024-12-28

四秩经彩 向质向新|同济经管40年 未来更可期!

同济大学2024年12月28日 21:44 

四秩经彩,向质向新。今天(12月28日)下午,经济管理学科高质量发展论坛暨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建院四十周年大会在四平路校区一·二九礼堂举行。经济与管理学院师生与海内外优秀校友代表以及10余所兄弟院校代表齐聚一堂,共同为学院40岁生日送上美好祝福,共话新时代经济与管理学科创新发展之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合肥工业大学教授杨善林,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朱合华应邀作主旨报告。上海市法学会会长、上海市原副市长姜平,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经济与管理学院原院长周箴,上海市嘉定区委书记陆方舟,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会长孙建平,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吕培明,同济大学原副校长雷星晖等出席。


吕培明在致辞中表示,四十年来,经济与管理学院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需求,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主动担当作为,培养了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素养的经管创新人才。顺应时代之变,希望学院布局新领域新赛道,继续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耕学科体系建设,持续推动经济管理理论创新;聚焦跨界交叉融合,全面推动学科转型升级,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杨善林院士在题为《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的报告中,阐述了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的基本认知、发展愿景和战略思维。他表示,人工智能时代下教育的发展愿景已经绘就,实现这一伟大的时代工程,要有战略性思维的指引。为高质量实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必须要同时拥有科学家思维、企业家思维、教育家思维、政治家思维,这四大思维相辅相成,共同助力最终目标的实现。


朱合华院士在题为《智慧工程系统理论体系与应用》的报告中,对“智慧”等建设理念的内涵进行诠释,提出了“智慧工程系统”的理论框架,介绍了团队在智慧隧道、智慧城市交通方面的应用案例。他表示,智慧工程系统具备“韧性、智能、绿色、人文”品质,是人类思想与行为特征的集中映射,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40年来,一代代同济经管人砥砺奋进、接续奋斗,推动学院学科不断迈上新台阶。会上,学院学生向学院老领导、老教师代表献上鲜花,感念师恩,向他们表达深切的感激之情。


经济与管理学院2000级硕士校友、烟台张裕葡萄酿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健作为校友代表发言。他说,正是得益于昔日在母校的学习成长,支撑他在事业上不断前行。他为学院40年来取得的卓越成就深感自豪,希望同济校友们能进一步密切与母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经济与管理学院2021级本科生叶隽扬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讲述了在学院的成长与收获。他说,学院不仅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鼓励学生勇于追梦,他将传承同济精神,练就过硬本领,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他已保研至清华大学深造。 


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施骞主持大会时表示,未来学院将继承发扬优良传统,积极作为,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深入推进“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继续走好学科融合、产教融合的多维融合发展之路,加强国际化布局,努力取得更多新突破。


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谢恩作了院情报告,介绍了学院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以及推进“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打造同济经管学科的新质生产力取得的进展。他表示,学院将继续肩负“创造管理新知,造就业界精英,践行持续发展,应对全球挑战”的使命,更加主动担当作为,为服务国家战略、引领行业发展持续提供智力支撑。


会上,汇集了卓越大学联盟高校管理学科力量的“E9+管理学创新发展联盟”成立,来自10个联盟成员单位的负责人共同启动联盟。联盟将围绕探索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管理和技术学科深度融合、管理教育与学术研究的海外拓展等方面开展合作,探索在我国卓越工科大学中建设更具科学性、技术性和实用性的知识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和协同创新机制,为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10个联盟成员单位分别是: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按教育部为高校编排的代码排序)。


当天,经济与管理学院还举办了学科创新发展研讨会、学院校友理事会扩大会议、校友返校游园会等活动。不久前,作为40周年两大主题活动,“新时代中法可持续发展合作与展望”论坛、同济大学推介日暨同济经管中德中心启动仪式分别在法国和德国举办,受到关注。






四十正青春 未来更可期



1984-2024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类教育始于1956年,是我国最早开办此类专业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1984年成立经济管理学院,1998年与商学院合并为经济与管理学院。建院40年来,学院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以服务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汇集了以一批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的高水平人才队伍,逐步发展成为覆盖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与公共管理等一级学科的国际化、研究型院校。学院综合办学实力稳步提升,先后获得国际商学院协会(AACSB)、欧洲质量发展认证体系(EQUIS)、中国高质量MBA教育认证(CAMEA)、项目管理协会全球认证中心(PMI-GAC)等国内外权威认证。


40年来,学院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需求,争做国家重大复杂工程管理的引领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探索者、企业创新转型的推动者、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者。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路径,设立双学位项目和创新实验区,深化产教融合,经管学子的创新水平、实践能力不断提升。推动科研范式改革,汇聚大团队、构建大平台、承担大任务,高质量科研成果持续涌现。领衔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工程建设总体项目管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总进度综合管控等重大任务,工程管理科技攻关成果与创新实践应用于雄安新区、港珠澳大桥、深圳前海新中心等多个重大工程。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民航智慧化升级、城市数字化转型、智能社会治理、复杂工程智慧建造和智能运维管理服务等提供智力支持。学院持续扩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知名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学院200多个全英文课程项目覆盖本硕博层次,国际化办学氛围浓厚。领衔研发联合国在城市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权威指数“上海指数”,获批国家级研究平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组织联合研究院”。


站在新起点,学院正以“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赋予传统学科发展新动能,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平台搭建等方面全面推进“人工智能+”,深入推进跨学科交叉融合,打造经济与管理学科的新质生产力,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同济新篇章贡献经管力量。


联系方式

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500号同济大厦A楼21楼 | 电话:021-6598 1341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