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华:城市化不只是盖大楼,“以人为本”才是核心要义
2025年5月6日,居民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田盛街手绘笑脸
未来25年,世界城市将迎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重大机遇,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也将深刻演进。推进这一时期的城镇化发展,必须始终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目标。无论是配置教育医疗资源、优化居住环境、增加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丰富文化生活供给,还是城市公共空间和基础设施建设,都要围绕民生需求展开,让城市建设真正服务于人。
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
在实施多重国家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城镇化也随之迈入转型升级的2.0时代,呈现出多维度、深层次的新发展态势。从人口流动与要素配置来看,传统以“乡—城”为主的流动模式逐渐向“城—城”流动与“城—乡”互动转变,资源要素在区域、城市与城乡间加速整合,人口与产业持续向中心城市、城市群及城市带集聚。
在发展质量与水平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进一步提升,城市人口数量增长与发展质量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城镇化发展逻辑从过去注重规模扩张的外延式、数量型增长,转向聚焦功能完善、内涵提升的质量型发展,城市建设更强调精细化与可持续性。发展方式也随之优化,城市基础设施与房地产业正转向绿色低碳化、数字智能化、更加人性化的发展方向,在新增建设中大量融入生态与科技理念,同时加大对存量设施的改造与运维力度,推动城市建设与运营的高效化、低碳化转型。
城市经济增长动力正在从过去主要依靠出口与投资拉动,逐步转向重点以内需与消费为核心驱动力,积极扩大内需成为支撑未来城市经济增长的主旋律。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我国正在从出口大国向进出口均衡发展转变,在资本流动上从以吸引外资为主转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制造业加速从低端制造向中高端制造跃升,服务业则向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服务业领域拓展。
创新模式与价值导向的转变更是城镇化2.0时代的突出特征,科技与产业创新正在逐步告别以往以外部模仿为主的模式,进入集成创新与自主创新并行的新阶段;同时,“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愈发凸显,城镇化进程不再单纯追求硬件建设,而是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通过“投资于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人口数量红利,向依靠人才质量红利转变,让城市发展成果更公平、更广泛地惠及全体居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
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化进程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阶段,面临的困难与压力需客观正视,潜在的优势与空间亦需充分把握。
从内部看,城镇化存在深度不足与区域失衡问题,仍有2亿多农业转移人口未实现完全市民化,城市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问题也比较突出;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亟待加强,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国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面临“未富先老”的挑战,对经济活力和社保体系形成明显压力,再叠加居民收入增速放缓且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影响了内需释放;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高能耗发展模式导致能源对外依存度高,碳排放量占全球比重高,绿色转型任务重。
从外部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发生深度调整,教育、科技、金融等领域国际竞争加剧。我国经济要实现在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未来10年年均GDP增速需不低于4.6%,发展与转型仍面临不小挑战。
然而,我国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仍具备广阔发展空间和诸多有利条件,经济增长依然拥有较大潜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率尚有15个百分点左右的增长潜力。尤其是中西部人口大省城镇化发展空间更大,这些地区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将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人力资源质量红利逐步释放,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显著提高。1991年以来,我国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研发人员总量增长了10倍,2023年达724万人年,连续11年稳居世界第一。高素质人才储备为创新发展与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资本积累基础也日益雄厚,长期以来基础产业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提升了工农业生产与能源保障能力。我国资本形成总额在全球占比领先,为后续发展提供了必要保障。科技创新基础不断夯实,研发经费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为突破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创新奠定了物质基础。
从市场规模与开放优势来看,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潜力持续释放,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加上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与配套保障;我国以规则、规制、管理、标准为内容的制度型、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作为全球多个经济体的主要贸易伙伴,已形成全球价值链重要枢纽地位,再加上自由贸易协定网络持续扩展,国际经贸新优势逐步塑造。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催生了大量新业态、新产品与新商业模式,为我国实现弯道超车、换道超车、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历史性机遇。这些有利条件相互叠加,将共同支撑我国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
以人为本,夯实城市发展根基
我国城镇化2.0是一条全新发展道路,需综合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优势,让城市在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中起龙头带动作用,使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带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各城市要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确定功能定位。超大特大城市聚焦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疏解一般性制造业等非核心功能,向全球产业链高端延伸;中小城市承接配套产业、升级传统产业、打造特色产业,形成以都市圈为依托的专业化产业集群,并建立跨区域合作平台与产业转移补偿机制。
同时,城市需引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打造宜居宜业营商环境,引才留才用才、成就更多人才;依托都市圈共建创新平台与联合体,打造智慧绿色集约的产城融合场景,推广新兴技术实现产业升级,形成“以产聚城、以城兴产”的发展路径。
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核心要求。要平衡市场与政府作用,盘活城市存量资源、建设优质增量资源,激发城市创新活力,依托城市企业与科研院所,提升技术集成创新与原始创新能力,支撑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要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保障其社保、住房、随迁子女教育等权益;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世界一流企业以提升城市生产效率。
实现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适配是关键引擎。城市尤其是超大特大城市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聚焦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等领域展开攻关,以科技领军企业整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资源,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成果转化收益自主权,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目前,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创新高地,已形成“三核驱动”格局,未来需承担更多创新责任,成为全球科技与经济增长极。
2025年4月22日,读者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内阅读、学习(殷刚/摄)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实现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继续保持面向发达国家开放的同时,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积极扩大面向“全球南方”国家的市场开放,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协作,推动构建普惠包容的新型经济全球化;在制造业全面开放基础上,进一步开放高端制造、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在研发设计、现代金融、数据信息等领域以开放促创新促发展。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产权保护、环境标准、劳动保护等领域实现规则相通;优化自贸区审批流程、完善商业秘密保护与知识产权保护,推动跨区域制度协同创新,形成东中西协调、陆海统筹的开放新格局。
预计到2040年,全球将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我国若在未来20年达到发达国家城市发展水平,届时生活在城市的人口将有近11亿。在此背景下,需按照“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要求,推进数字智能化治理。要转变治理理念,从单一政府管理转向多方协同治理,并将这一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服务全过程;将城市视作人、物、资本、信息融合的有机生命系统,树立“全生命周期治理”意识。要以“敏捷治理”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整合制度、物质、非物质与人力资源,利用海量数据与信息网络实现资源适配;都市圈、城市群内城市要打破行政边界,推动交通、数据、环保、公共服务、应急救援共建共享,实现同城化治理,并以此带动周边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本文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2025年第20期,总第943期)